搜索家庭日记:
日记分类: 常用标签:

北京非京籍学生小升初有望享同城待遇

Public footer育儿主题 写于 2010-03-29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外征求意见,教育公平问题再次成为纲要中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北京,一批今年即将面临小升初的非京籍学生家长,也在为争取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升初同城待遇进行呼吁。据北京市教委有关人士透露,“户籍与非户籍学生将在升学中同等对待”有望首次写入小升初政策。

非京籍学生近年大量增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非京籍学生随打工的父母来到北京,也有越来越多的非京籍孩子在北京出生。据北京市教委统计,目前约有67%的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人数接近30万,朝阳和海淀较为集中。不少公办学校中,已有接近一半为流动人口子女,他们都没有北京户籍。

外地生小升初多自找学校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非京籍学生的升学待遇问题,成为更多家长新的教育平等权诉求。由于绝大多数区县在推优、特长生招生等方面不对非京籍学生同等对待,很多没有户籍的学生,即便可以被评为市三好学生,也通常会在学校老师的引导下放弃名额,让给北京户籍的学生。这对一些非京籍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伤害。

另一方面,多数区县也不允许非京籍学生与北京学生一样参与电脑派位或划片入学,小升初只能选择自行联系学校。而多数学校在接收非京籍学生时,都会收取一定数量的“捐助”款项,且极不透明。

西城去年已实现同城待遇

去年,西城区率先实现了对区内所有学生的小升初“同城待遇”。西城区的借读生,包括非京籍学生,不仅可以参与电脑派位,而且可以同等参与“推优”。这让很多非京籍家长看到了希望。

今年3月,一些海淀家长开始向区教委反映,希望能在今年小升初时,让海淀的非京籍学生也可以参与电脑派位。目前有关意见已经提交至海淀教委,等待回复。

据了解,北京市教委小升初政策预计将在4月初出台。有关人士透露,今年的小升初意见中,有关非京籍学生与北京学生的教育平等问题将被进一步强调,“户籍与非户籍学生将在升学中同等对待”有望首次写入意见。

■ 链接

去年城八区非京籍学生小升初政策

东城区

先在借读小学进行登记。待北京户籍学生电脑派位结束后,教育部门统计尚有空余学位的学校,按照相对就近的原则,分配非京籍学生入学。

西城区

外地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西城区小学毕业生,可申请参加多种招生办法和推荐派位入学,也可按借读小学所在派位片参加划片派位入学。

崇文区

依据相关方案,在本区暂住并务工的流动人口子女需持户籍证明、户籍所在地无人监护证明、暂住证、务工证和住房证,到暂住地街道办事处开具借读批准证明,由招生管理部门统一调剂分配到中学借读,不收借读费。

宣武区

学生可先自行联系学校。对于联系不到的学生,宣武区将把非京籍学生分配至有空余学位的中学。

朝阳区

自行联系学校。

海淀区

自行联系学校。

丰台区

自行联系学校。

石景山区

自行联系学校。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王佳琳

外地学生小升初自感“低人一等”

■ 讲述

“没有户口就是低人一等。”读小学六年级的文文憋了很久,冒出了这句话。

这个非京籍的女孩目前在中关村地区一所普通小学借读。不久前,学校为小升初提前做准备,每个京籍学生都可以领到一张信息卡,文文则没有。在海淀,外地学生要自己联系初中学校就读,不能参加电脑派位。

女儿的话让母亲李凡难受了好几天。她不希望女儿这么小就有这样的想法。她也担心,孩子心里的阴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考高考的不平等,而继续加深。

北京和老家都被视为外人

在文文就读的那所小学,六年级的四个班里,一半以上都是外地的孩子。

杨珠心的孩子豆豆也在这个学校。1998年在北京出生的豆豆,至今已在北京生活了12年。老家河南对于豆豆而言,只是概念上的家乡,他不了解家乡,也不会说家乡话。

母亲杨珠心从1991年起在北京打工,来京近20年,虽然没有北京户口,但她已不认为自己还是“流动”人员。“豆豆是独生子女,我是晚婚晚育。”杨珠心拿着北京武警总医院的出生证明说。

最近这段时间,为了豆豆小升初的事,杨珠心经常失眠。“好学校咱不敢想,但周围的一般学校,想进去也得交好几万块钱。”她说,她一直幻想着,但愿今年小升初孩子能参与大派位,“派到哪,就是哪”,也就心满意足了。

虽然对孩子未来的升学路感到忧虑,但杨珠心坚持认为,就算孩子今后读不了大学,也不会把孩子一个人扔回老家读书。

这个观点在外地家长中很普遍,因为他们周围有太多回乡求学失败的例子。

“我一个老乡的孩子,回老家不到三年,家里没人管,经常翻墙偷别人家东西,偷鸡、偷钱,孩子全毁了。”杨珠心说,孩子在老家上课听不懂方言,也会被当地学生视为外地人。而孩子那段时间又在青春期,本身就比较叛逆,喜欢寻求刺激……

杨珠心担心,很多在大城市“土生土长”的外地孩子,在成长的城市无法享受教育平等,而在户籍地的家乡同样也无法找到归属感。

外地学生家长们的呼声

今年3月,海淀一些外地学生家长开始向区教委反映,希望能在今年小升初里,允许海淀非京籍学生也能同等地参与电脑派位,就近分配入学。至今,家长们已几次与海淀区教委交涉。

海淀区教委中教科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待家长来访时表示,对非京籍学生电脑派位的难点,主要是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以及学生流动性大等原因造成的。例如在中关村地区,属于择校的热点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北京本地户籍的学生在此择校的数量很大,空余的学位不多,因此家长才会发现在联系学校时困难较大。

但在海淀另外的区域,特别是在海淀山后地区,一些中学有大量空余学位,但学生却招不满。海淀教委表示,如果最终家长实在联系不到中学,海淀教委将提供一些存在空余学位的学校供家长选择,但并不能保证“就近”。

对于海淀教委的答复,一些家长也提出了反驳。一位家长说,中关村地区的择校热点主要是一些优质资源校,但一般初中的学位并没有那么紧张。

不交赞助费 读书没商量?

另外,外地家长在联系初中时也遇到一个怪状:最初家长联系时,中学一般都对外表示学位已满;但当家长表示可以根据学校要求缴纳一定赞助费时,中学又表示学位还可以商量。

这些中学往往都是外地学生就读公立小学的指定派位学校。一般校的赞助费在一两万元左右,优质资源校的赞助费有五六万元。如果家长不能接受这笔费用,最终只能到海淀较为边远的地区中学就读,或者回乡。

这种“怪状”的存在,将不少家长推向了民办学校,李凡也是其中之一。上周末,李凡到海淀西二旗附近的一所民办中学咨询,这里没有赞助费,也不限制学生户籍,学生可以住宿,但每学期的学费为1.5万元。三年下来,学费就要9万元。

“这比进一些公办学校的费用多不了多少。”李凡说,民办学校的收费虽高,但收费是明的;公办学校里很多暗藏的收费并不比民办学校少,而且还要托关系找人,折合下来的成本也不少。

李凡说,这所学校的主打特色是外语,这也是她选择这所学校的原因之一。“学校还有高中,真要在北京考不了高考,就出国去。”李凡苦笑着说,她和丈夫这些年也挣了些钱,但还是租房住,为的就是把买房的钱留给孩子以后上学用。

尽管如此,争取非京籍学生小升初参加大派位,仍是李凡最近的一项重要活动。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加入其中,以各种形式表达这种要求。

海淀教委也表示,非京籍学生在小升初学生里已经越来越多。从2002年开始这一趋势就已逐渐明显,从最初的几百人,逐渐上升到几千人。而关于非京籍学生小升初的同城待遇问题,几乎每年都有家长到教委反映。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小学  


0 条评论
添加评论